
凌晨五點,巷道深處漆黑如墨,唯有一束束礦燈在巖壁上投下忙碌剪影。王利平身著工裝,身影早已融入這片熟悉的光影中。作為孫家岔龍華公司總工程師、副總經理兼煤礦機關黨支部書記,王利平扎根煤海二十余載,用雙腳踏遍井下巷道,用智慧破解技術難題,更用赤誠之心,在千米井下點亮引領前行的明燈。
礦工兄弟的安危冷暖,始終是王利平心中的牽掛。“礦工兄弟們工作辛苦,我們當支部書記的,就是要把組織的關懷送到他們心坎上”——這句樸實承諾,是他工作的無聲注腳。
他推動“礦領導進區(qū)隊1+N談心談話”長效化,每月召開安辦會通報考核,確保安全理念與公司部署滲透至每個區(qū)隊、班組。他將“家訪走親”制度化,一本厚厚的“職工檔案”,記滿家庭情況與急難愁盼。職工項某某重病困頓,他帶頭捐款、爭取補助;青年職工李某因壓力迷茫,他促膝長談、點亮職業(yè)規(guī)劃之燈,成為大家信賴的“貼心人”。
細微之處見真章。他推動設立井下“愛心驛站”,備好急救藥品與能量補給;協(xié)調餐廳推出“暖心夜宵”,讓寒夜升井的礦工暖胃更暖心。這些點滴舉措,凝聚起礦山的溫暖力量。
王利平是攻堅克難的“主心骨”。他深知,思想之基牢固,堡壘作用方能堅實。針對煤礦三班倒、人員分散特點,他創(chuàng)新“3+X”學習模式(政治理論、安全警示、技術技能+特色內容),巧用班前會、井下交接班等碎片時間,打造“巷道微課堂”“班前一刻鐘”,將黨的創(chuàng)新理論化作礦工聽得懂、記得牢的“家常話”,讓信仰根脈在千米井下深深扎根。
如何讓黨支部成為驅動生產的“紅色引擎”?王利平的答案是深度融合。他大力推行“黨員責任區(qū)”“黨員先鋒崗”,讓黨徽在急難險重處閃光。30208工作面遭遇特殊地質構造威脅,他果斷決策采用氮氣預裂技術化解頂板壓力;面對回風隅角低氧難題,他主導建成均壓通風系統(tǒng);在首個20202大采高工作面回撤攻堅時刻,他帶領團隊優(yōu)化支護、調整參數(shù),啃下“硬骨頭”,保障安全高效回撤。煤礦機關黨支部連續(xù)兩年獲評陜北礦業(yè)“先進基層黨組織”,正是對這份“融合”答卷的最高褒揚。
科技是煤礦發(fā)展的脊梁。王利平以匠心為筆,在千米井下書寫創(chuàng)新篇章。他堅信技術是安全與效益的根基,帶領團隊勇闖科研深水區(qū)。主導31項研發(fā)項目通過神木市科技局鑒定,28項獲認定,11項成功立項,為企業(yè)贏得加計扣除優(yōu)惠。大力推廣“四新”技術應用:30208工作面上覆采空區(qū)煤柱氮氣預裂技術精準發(fā)力,遠程自動控制防火門構筑屏障,分級滾軸篩提升效率,風井變電所SVG無功補償穩(wěn)定運行……每一項成果都化為井下更高效、更安全的基石。
創(chuàng)新始終指向礦工福祉。引進21輛防爆電動膠輪車,優(yōu)化井下環(huán)境,顯著降低CO報警頻次,切實守護礦工健康。技術之光,穿透煤塵,照亮安全高效生產通途。
從千米井巷攻堅克難,到職工心坎噓寒問暖,王利平用腳步丈量責任,用行動詮釋擔當。他如一盞不滅的礦燈,照亮煤炭開采前路,映照出共產黨員扎根煤海、矢志不渝的赤子之心,在平凡崗位書寫著非凡奉獻。(郭光耀)